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肉桂常綠喬木,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大葉清化桂,我國從1962年從越南引種,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大面積栽培。
肉桂干以兩側略內卷呈淺槽狀,習稱“企邊桂”;干以和枝皮呈卷筒狀,習稱“油筒桂”,長30至50厘米,寬或筒徑2至10厘米,厚2至8毫米。外表面灰棕色,略粗糙,有突起的皮孔;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指甲刻劃顯油痕。質堅實而脆,折斷面顆粒性,近外層有一條淺黃色切向線紋(石細胞環帶)。香氣濃烈特異,味甜、辣。以外表細致、皮厚體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氣濃,甜味濃而微辛、嚼之渣少者為佳。
肉桂入藥因部位不同,藥材名稱不同,樹皮稱肉桂,枝條橫切后稱桂肉桂枝,嫩枝稱桂尖,葉柄稱桂芋,果托稱桂盅,果實稱桂子,初結的果稱桂花或桂芽。肉桂有溫中補腎、散寒止痛功能,治腰膝冷痛,虛寒胃痛,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瀉,受寒經閉。桂枝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功能,治外感、風寒、肩臂肢節酸痛,桂枝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桂子可治虛寒胃痛。肉桂的藥用品質因產地和品種而異,如越南北部所產的清化桂,品質較佳,其桂皮嚼之有先辣后甜的感覺,而中國所產的大多數桂皮嚼之有先甜后辣的感覺,這可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差異有關。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利關節,補中益氣。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輕身不老。面生 光華,眉好常如童子!
《本草綱目》:“堅筋骨,通血脈,宜導百藥,久服,神仙,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