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是為餐桌上的上乘肴饌,也是人們進補的優良食品。鴨肉的營養價值與雞肉相仿。但在中醫看來,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癆熱骨蒸、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民間還傳說,鴨是肺結核病人的“圣藥”。
[性能]味甘、咸,性微涼。能補陰益血,清虛熱,利水。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煙酸和維生素B1、B2。
[用途]用于虛勞骨蒸發熱,咳嗽痰少,咽喉干燥;血虛或陰虛陽亢,頭暈頭痛;水腫,小便不利等。
1、鴨肉的脂肪最健康。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于消化。此外,鴨肉中的脂肪不同于其他動物油,其各種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化學成分和橄欖油很像,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患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尤為適宜。
2、鴨肉對心臟也有好處。100克鴨肉里面大概含有300毫克的鉀,鉀跟心臟節律有關,而且鉀高了能夠對抗鈉。鹽吃多了鈉高了是造成高血壓的原因,所以,日常生活多吃點鴨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健康的。
3、吃鴨肉可除濕解毒滋陰養胃
1、老鴨雞肉湯:老鴨1只,母雞1只(或各半),取肉切塊,加水適量,以小火燉至爛熟,加鹽少許調味服食。
源于《滇南本草》。老鴨、母雞肉皆善于益血補虛,故配合應用。用于產后失血過多,眩暈心悸或血虛所致的頭昏頭痛。
2、海帶燉鴨肉:鴨1只,去腸雜等切塊;海帶60g,泡軟洗凈。加水一同燉熟,略加食鹽調味服食。
海帶味咸涼,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鴨肉能補陰抑陽,亦屬涼性,故民間多用來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
3、清燉雄鴨:青頭雄鴨1只,取肉切塊,加水煮至肉爛熟,可略加食鹽調味,飲濃湯。蓋以厚被,使患者出汗為佳。
源于《后肘方》。本方取雄鴨長于利水消腫,取汗以助除濕消腫之力。用于“治卒大腹水病”。若同冬瓜、薏苡仁之類同用,其效尤佳。
鴨肉性寒、味甘、咸,歸脾、胃、肺、腎,可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自驚、消螺螄積、清熱健脾、虛弱浮腫。治身體虛弱、病后體虛、營養不良性水腫。
鴨肉的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含量比畜肉高得多。而鴨肉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適中,特別是脂肪均勻地分布于全身組織中。鴨肉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含飽和脂肪酸量明顯比豬肉、羊肉少。
有研究表明,鴨肉中的脂肪不同于黃油或豬油,其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其化學成分近似橄欖油,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益,對于擔心攝入太多飽和脂肪酸會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來說尤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