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胰腺炎患者群體中,發病率常常男女比例接近,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了,對于自身的健康狀況開始關注,但是應酬多,運動少,血脂、血糖開始升高,或者在臨界值,常常沒有正規治療。
1、中年胰腺炎患者基于他們對于自身健康的關注,故就診時間常常較早,可以早到3小時以內,淀粉酶升高常常不明顯;或者因為嚴重高脂血癥,干擾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正常工作,故最終出來的結果是——淀粉酶不高或者輕度升高(但是這種患者一般血脂結果會是重度脂血或者甘油三酯高于13 mmol/L)。好了,既然有高脂血癥,又有上腹痛、輕度肌緊張,淀粉酶又不是那么典型……那么,就意味著要排除不少疾病才能確診胰腺炎!比如,需要排除不典型心肌梗塞、包裹型穿孔,少見的比如上次鬧得沸沸揚揚那個記者的閉袢性腸梗阻等等,故相應的檢查必不可少,排除后才能疑診胰腺炎。但是我個人認為,治療措施中比如生長抑素類似物可以還在排除相關疾病階段就使用,因為上述幾個鑒別診斷并沒有使用它的反指針,胃管和抗生素倒是可以暫緩。因為如果是心肌梗塞,插胃管可以引起迷走反射、心律失常等等,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而抗生素我們還是要嚴格把關,沒有指針就暫時不用。
2、這類患者中,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疾病過程中,常常出現高血糖,分析其機理與胰腺炎影響胰島功能、高脂血癥引起胰腺微循環缺血均有關,而且中年患者很可能病前就有糖耐量異常,只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故要增加患者的血糖監測頻次,加強對于血糖的管理;但是值班醫生特別要注意一點,睡前血糖不要降得過低,一般在10-13 mmol/L比較安全。因為凌晨3-4點胰島素有一個生理分泌高峰,如果正好在那個時間段前后使用胰島素,就容易引起低血糖;同時又因為凌晨巡視不足而出現疏忽。
3、這類患者治療中除了要注意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圍之外,還有個易忽略的問題:低鉀血癥!一定要注意大量使用胰島素后,鉀離子向細胞內大量轉移,發生低鉀血癥加重腸梗阻的可能性,故如果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相對于其他指標更慢,這時候一定警惕低鉀血癥所致腸蠕動減弱的可能性。
4、中年患者的依從性一般比較好,治療配合度高,似乎一切都比年輕人更和睦,但是其實還是有一個隱患在里邊——依然還是血糖!他們的血糖常常在胰腺炎恢復期依然持續升高不降低,胰島功能常常得不到完全恢復。這時候,他就開始問百度、問糖尿病的朋友了。如果此時他拿起他的每日清單一看,哎呀呀,我血糖高,醫生還是用了那么多的“糖水”,這時候他已經開始存疑了(他不能完全理解已經有胰島素在其中對抗的道理)……當治療的末期他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經是一個完全的糖尿病患者的時候,他會認為這一切的始因就是因為你大量使用“糖水”所致。所以,在這類患者入院后出現第一次血糖升高的時候,就要意識到他的血糖問題可能是一個隱患,立刻查糖化血紅蛋白,評估他胰腺炎之前的血糖情況,同時反復告知血糖情況并不一定會隨著胰腺炎好轉而好轉;并且明確告訴他,你使用葡萄糖液體的過程中已經考慮到了可能會對血糖產生的影響,所以使用了胰島素對抗……